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- 理與心會 通達徹相 - 20240716 第1720集

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- 理與心會 通達徹相 - 20240716 第1720集

00:00 理與心會 通達徹相
時間一天一天過得快,發大心、立大願就要把握時間,不要空過日子。法是永恆,但是我們凡夫心,知、識總是有限範圍。法,天地之間無法測量,所以我們必定要精進、勤求,反覆、再反覆。雖然法說起來類似,但是含義、意思,那就是很長了,我們要日日用心,事事,我們要依法身體力行。行與聽會理了,這就是印證什麼叫做精進,精進有什麼所得。這就是我們求法的精神。

菩薩精進,(2019年)遠來地七百多人,為了無私的大愛,要如何能夠心精勤、行精進?能夠幫助人、利益人間?就如佛教徒學佛,目標就是要行菩薩道;菩薩道要入人群,入人群要有方法,要啟動什麼?精勤的心。所以這一群菩薩群志同道合,就在這個時候大家雲集;是雲來集,菩薩集在一處,來勤求法的道理,人人就是抱著那分求法的心,所以為精勤求法來了。

那本地菩薩呢?就是我們這裡的菩薩,也是很多人,五百多人來為七百多人招呼、付出;從接機開始,送到車站,下車又一群來接。不同人,不同段,總是同一種,那種誠意殷勤的接待,好像天下一家人久別了,現在回來了,我們的家人各地來接。這種見面如一家親,這麼的親、這麼愛。只是人與人的接觸,當中就有含著很多很多,無量法在其中。

每一個人都有他說話的形態,都有他態度的表現,都出自於誠意;被接待的人雖然不用說什麼話,光是這個誠意的接待,他們很感動。人本來就是像一家人,我們天蓋著、地載著,人類是在這個空間之中生活著。將它縮小過來,在我們的屋頂、我們的地板,你們在這裡坐,我在這裡說,我們不就是都是一家人嗎?

這種法親之愛,求同種的法,聽同種的話,知道同一項的事情,了解人性,我們大家來走同樣的一條路,那就是菩薩道。所以人與人的接觸,無不都是有法有親,這叫做菩薩法,互動、互愛、互相影響。本地菩薩,這種的殷勤誠意來接待,彼此之間就是為了什麼呢?佛法大教無量義法,是無量無邊,法是真正說一句一偈,就涵蓋無量無數的義理存在。

慈濟資深的菩薩一直傳。現在中年、少年,從他們資深的菩薩,這樣接來的法,走入社會,現代的社會,與慈濟關懷人間、投入人群。這樣的法,自己已經付出,付出之後的心得,來接待著遠行地來的菩薩,同樣將自己的經驗說給他們聽。這也就是叫做彼此中間,以法授法、傳法、接教。

這種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不是只有聞,也不是只有說,他所說的是他走過的風景,身所經歷過的風光,來與遠行地菩薩來分享,這叫做談經驗、經驗談,是自己真正做過,感動了,人人都受感動,回來就是發願,「聽某某人說的話,他們在慈濟裡面,為人群的付出,這種的愛的行儀,感動。我們覺得自己還未做到,現在開始,回去要更加精進,永遠永遠生生世世。」

這種發大心、立大願,也說起了自己的經驗,佛法改變他的人生。對從家庭開始,夫妻之間,或者是個人處世的態度,接觸了慈濟,人與人的互動、態度的表達,就是這樣,就這樣慢慢,改變到他家裡面的人,能變成很和睦相處,一個家庭很和睦相處,而且也發心夫妻同行菩薩道,對家裡面的影響很大,對他的社群、他的人間社會,也是影響。

朋友知道他已經在做慈濟了,有的人讚歎,有的人會介紹,「某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老人,有這樣的家庭,有這樣的孩子」等等,只要接案了,他們同樣很快就去家訪。到人家的家庭訪問,去看看這個孩子的家庭,希望孩子能夠好好讓他讀書,不要受到家庭的影響,讓孩子好好有讀書的機會。就要去與這個家庭(接觸),知道他有什麼困難,要幫助這個孩子,讓他能夠就學,或者是幫助家庭。

有的老人很冷漠,因為每一個人,都有他生活的過程。個案,也有人是從小就被遺棄,遺棄掉;他從這樣被遺棄,慢慢長大,對人就有一種距離,排斥人,在這個人群他就排斥。從小時候、長大,一直到年紀大了,很孤僻。現在身體也不好,年紀又大了,這個個案就送來了。

我們的菩薩,也就是趕快去看他,每一次、每一次去,每一次都讓他罵,拒絕、趕出去。但是這菩薩自己的內心就這樣想:菩薩就是要學,學菩薩行。師父難道不是這樣說過?是我們自己誠意,我們一定要做到。心,總是要包容啊。所以他一次、再一次,一直到了這位阿公,他有一次很生氣,就趕他們,所以大家有停一點點時間。

不可思議,有一天阿公打電話給他們。因為阿公要將他們趕出去,他們就留個話:「要不然你若有需要,再打電話給我們。」有一天阿公真的就打電話。原來他被送去醫院了,生病被送到醫院,阿公就打電話給慈濟人,接個案這位菩薩去看他,阿公真的就像看到親人。

就這樣拉著他,很感恩,拿出了幾千元給他,給我們的慈濟人。我們的菩薩就問:「阿公,來看你不是要你拿錢。」阿公就說:「不是要給你的,你們不是說在救濟東非嗎?我拜託你幫我轉去救濟。」

聽說這位阿公,平時就是一點錢都捨不得用,慈濟人長期去關心,雖然他的態度很冷,而且也會趕人。但是這些菩薩還是鍥而不捨,就是說慈濟人現在做的事情,慈濟做什麼事情,現在的國際間……。應該也是向阿公有這樣說過,阿公才會這樣拿出錢來,叫他們送來,救東非。

這就是愛的力量,要有耐心、愛心。這就是法,法就是要度化人間,就是要去解除人的困難;人間的困難若沒有打開心理,真的是人性很頑劣。行菩薩道必定要有方法。所以天地人之間,有天、有地、有人,這當中必定要合和互協,這就是我們慈濟的「四物湯」,也有「四神湯」──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這就是四神湯。

我們若見人是如何?在慈濟人,人人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共同一念心來為人群去付出,這是我們的法。「四神湯」,那就是普遍,我們對人與人之間,要有這分寬大的心量;我們要去包容,我們要去善解,對我們自己常常要對自己說:「要滿足了」,我們的人間要滿足了。因為看到有人比我們苦的人,我們要很滿足了,這四神湯。

所以有這樣的心量,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要為人群付出,一股一股的力量結合起來,又與我們做人的待人接物,有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看你哪一句要在前面,都可以用到。若這樣,對人一定是和和氣氣,很親切感,在人群中好相處。我們必定要入人群去度眾生。

看看剛才那位阿伯,對人是這麼地排斥,這麼孤僻,若是一群人熱情去了,他還是很孤僻,就是非常的孤僻,不要接受。其實他的心是接受了,你們平時那樣包容他、善解他,所以他的內心已經接受了。這就是我們的方法,就是入群的妙方。我們要如何做人?入群就是要用這種的妙方法。

所以我們的心常常要和敬,心和敬無諍。我們若與人常常和,不要對立,我讚歎你,你就不會罵我了。互相讚歎,互相和和氣氣,自然我們的環境、我們的社會,自然就能夠很祥和。來自於無諍,不要用口頭上,在那裡你爭我奪,強詞奪理,不要有這樣,自然社會祥和就平安了。

這些法,不論在任何一個國家,不論任何一個社會,處處就是需要這些法,不只是知道就好,我們要很深認識;不只是深認識而已,我們要再誠意身體力行。這是我們學法、聽法、傳法很重要的方向。

所以感恩這一次,來的人是一心一意虔誠而來,接待的人是誠意用愛付出,真正是互相愛的力量,交會在一起。這相信對人間、對社會、對家庭,都是很有用的方法,就是祥和人間的妙方。大家要用心,這是在日常的生活。

遠近,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就是這樣,朋友滿天下,難得見面,就像親人相處那麼的誠意,這就是人間的大福緣,彼此有福,共同要行在一條菩薩大道直。菩薩道直,一條很直的道路,很親和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這在行菩薩道是很重要。接下來開始用心。

26:32 ⊙「是人聞法持行,體解義趣深遠,理與心會,無不通達,故能徹相,無所罣礙。以是功德,見真諦故。」

是啊,我們就要很清楚。我們人,任何一個人聽法、持法,我們已經不論是讀、誦、書寫,或者是講說、聽法等等,這必定要體解。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這體解很重要。我們若體解這個法的趣向,體解法是從什麼方向來,我接受之後要回復到什麼地方去。我們接到佛陀教菩薩法,我們很用心來接受。而這個法要到哪裡去呢?要到菩薩的地方去。而菩薩要去到哪裡呢?去到眾生處。這就是「體解義趣深遠」。

「理與心會」,道理與心來會合。要不然道理很深,我們的心沒有接觸到,這樣永遠道與人是分開的,我們要心與法契合,人就會身體力行這個方向,所以「無不通達」。大家要用心了解。

所以「能徹相」。相無相無不相,道理不是僅僅執在有形、有相,我們一定要說得通,這個相原來是什麼理要能通達,若這樣就「無所罣礙」。不是只有說這個人他的形象,這個形象的人是我愛的。愛,一輩子愛幾十年,沒去想到,有一天自然法則,無常現前,這一天的時候又是要怎麼辦呢?是不是天天掛礙?這就是人有相、有執著、有掛礙,喜歡的東西,忽然間什麼時候失落了,心也會掛礙。

所以,「以是功德,見真諦故」。我們要看真、看透徹,若能夠這樣就是功德。內修外行,法我們要接入內心來修,外面的形象不要執著,若能夠這樣叫做「見真諦」,就是已經懂真的道理了。我們要用心,這大家都要先接受。

下面經文會更清楚,因為經文反反覆覆,文字都差不多,所以你若前面的了解,那個法會更加豐富,了解會更加清楚。來,前面就是:

31:28 ⊙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是人意清淨,明利無濁穢,以此妙意根,知上中下法。」《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這我們已經清楚,也了解。接下來,這段經文再這樣說:

32:05 ⊙「乃至聞一偈,通達無量義;次第如法說,月、四月至歲。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,若天、龍及人、夜叉、鬼神等。」《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這段偈文,其實前面長行文也有讀過了。不過,剛才說無量義,與前面所說過,人與人之間的會合,那種天下一家親,共同來會一條菩薩道,這條菩薩道承佛所教的道理,教菩薩所接受,菩薩他要再趣向在人間。

這種無量義的道理,在人間事事物物,一物多理,一個東西,能夠用很多道理來分析它,一項一項來將它分開,那就是零,化整為零,集零為整體,世間的東西都是這樣。所以「無量義」,日常我們在接觸的,無不都是很多很多的物理會合,生、物理會合,很多我們看得到。

其實我們體會要更深、更廣,因為你在用它,你要了解它,要用得更廣。現在的人講究健康,連要吃什麼東西,什麼時候吃,五穀雜糧要如何吃,方法就很多了。這就是無量義,連這樣也包括在無量義之中,這都叫做法。法在人間,無法去計算分別的法,這些理若通順叫做真理。若是理不通不順,那就不是真理,那就是一念偏,方寸亂了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35:34 ⊙乃至聞一偈,通達無量義,次第如法說:百思一慮,一解千從,隨義次第,稱理而說。

所以說「通達無量義」。不論是聽一偈,或者是讀一句,我們若每樣差不多知道了,短短的一句,我們也能夠通達無量義。就像這樣,「次第」,次第就了解這些法,就這樣一一、一一可以去說法。

這個法要說,要經過「百思」;要想,想清楚,法不是只有在文字相,我們要再學世間理,好好來思考。光是一個法,你將它展開這麼多,要如何採取一個法來了解呢?只要你有很周全的用心、殷勤,思慮,要好好去想,好好去考慮。

「一解千從」。我們若這打開了,一直在想、一直在想,但是心都靜下來,一通了徹,「一解千從」。我們若是法很通達,跟人解說,說不定你說出去,他會覺得:我想不通。你再一句點他一下,「通了,原來是這樣,連結是這樣。而這些連結下去,道理就是這樣。」這要「解」,經過人如何思惟,思惟這個法要如何來告訴他,說到讓他這樣一點就通了。

大家都通了,一個人說話,千萬人通,這都要先經過一番「百思一慮」,或者是百思千慮不斷不斷。而「百思一慮」,就是用很多精神,全都將這個綱領收束過來,這就是我一直在說的「粽串」。這樣都將它收束過來,梳清楚了,梳理清楚了,這樣就說,「一解千從」,大家都知道了。

所以要用心,雖然幾句話、幾個字,大家若通了。那就是像一句一偈,雖然在這裡告訴你們兩句,「百思一慮」,或者是「一解千從」,這就是僅僅在那一點點而已。

41:24 ⊙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:是世界內外,即是自他依正二報,諸眾生有六道、三乘、四眾、八部。

44:10 ⊙若天、龍及人、夜叉、鬼神等:此八部也。
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6月10日~
※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,全文請見:
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...

Комментарии

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