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信解品 - 出世慈父 不棄眾生 - 20210524 第823集

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信解品 - 出世慈父 不棄眾生 - 20210524 第823集

⊙不堪耐勞動筋骨,視之畏苦不勤力,如父益友循引導,漸向善道近寶處。

修行必定要堪得耐苦耐勞。我們若是決心要修行,怕辛苦,不肯耐勞,這樣要如何叫做修行?所以我們修行就要經得起,堪得勞苦,即使動筋骨,我們也要堪得付出。所以,不要看到這麼辛苦,修行要這麼辛苦,這樣我很怕,很畏、懼怕,不敢用力去付出。修行怕辛苦,要算什麼修行呢?

「視之畏苦不勤力」。若看到大家在工作,我們就很怕,知道,修行就要這樣啊!這樣我不敢。其實有人沒有出家,他用在家身在貧窮中,比出家人定力還更大,在人群中去付出,這樣他的修行不比出家差,勝過了出家。他願意這樣耐勞維持生活,困苦,願意再付出,這是真正的在家菩薩,這也是讓人尊敬。

「如父益友循引導」。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人群中,要互相啟發。年齡比我們小的,當作如我們的後輩,年齡比我們大的,當作是我們的長輩,就是父輩,我們應該將人人,當作如父親、好友一樣。

最近常常說過了,順逆的境界,無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無不都是現在面前,啟發我們道心的人。人群中,他現出的境界,我們要趕快接受,不好的,自我警惕;好的,是我們要學的。這就是互為父輩,互為益友,彼此互相引導。因為我們離佛已經二千多年了,我們現在要向佛學習,我們更要從人群中,學得我們真正在人群不受污染,能起歡喜心。

「漸向善道」。我們就是要這樣,慢慢向善的道路走,彼此之間互相勉勵,向善處的路走,這樣自然就漸漸接近寶處。

就如我們現在的《信解品》,貧窮子的譬喻,無不都是在譬喻我們已經離開了我們的本家,離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,已經在五道,「五十餘年」就是(在)五道四生這樣輪轉不休。好不容易,我們有這個因緣,遇到佛,佛就如我們的父親,鋪這條路讓我們走,我們應該要趕快回頭,走上這條菩提大直道,這條路是到寶所的地方去。

所以前面的(經文),還是在說這位窮子,貧窮子,已經來到父親的身邊了,看到父親這麼威嚴,在這莊嚴的舍宅裡,有這麼多人圍繞在身邊,又有人「出內財產」,很多的寶物財產,進進出出,「注記券疏,窮子見父,豪貴尊嚴,謂是國王,若國王等,驚怖自怪,何故至此」。

⊙「出內財產,注記券疏,窮子見父,豪貴尊嚴,謂是國王,若國王等,驚怖自怪,何故至此。」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看到裡面這樣的景象,自己害怕了,「說不定是國王,與國王的親戚,同樣與國王幾乎平等的人,這麼的多,這實在是威風凜凜,非常莊嚴的場合,我怎麼會跑來這裡呢?」自己害怕,怪自己走錯路了,所以趕快就想要跑。所以下面這段(經)文再說:

⊙「覆自念言,我若久住,或見逼迫,強驅使作,思惟是已,馳走而去,借問貧里,欲往傭作。」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這段(經)文,我們就知道,在那個地方看到之後,自己很責怪自己,怎麼會跑來這裡?這個地方不是我討生活的地方,要趕快離開。這就是,不要再久住在這裡,要趕快離開,說不定人家如果看到我,會把我抓走,強迫我做什麼事,也說不定,所以他要趕快離開。這就是表示,二乘人本來就是「厭生死」,「若修大乘,必入生死」。

⊙覆自念言,我若久住:二乘人本厭生死,若修大乘,必入生死,廣修萬行,經無量劫,事與心違,故言我若久住。

二乘的人,就(是)聲聞、緣覺,他覺得他這樣就夠了。所以他要守在小乘。若在小乘,我能安心修行,我能去除煩惱,我能斷了無明,不必再來人間。假如我若修大乘行,我入人間去,萬一我若是再染到煩惱無明,我不就是會去攀緣,要再入生死中嗎?所以他不願意。因為在人群中要「廣修萬行」,眾生有多少煩惱,他就要用多少的智慧,去適應眾生的根機,去廣度眾生。所以這必定要「廣修萬行」,入人群中。

而我現在保守在我這樣,現在小乘法,我就能脫離生死,我不必入人群,恐怕一入人群,就要再經過無量劫。我這一世就要解脫了,我若再去行菩薩道,是不是要再「(廣)修萬行,經無量劫,事與心違」?若是這樣,我不要。要我去行菩薩道,與我原來要了生脫死,這種志願違背,所以我不要。

所以說「故言我若久住」。很害怕,自己這樣心想,去行菩薩道,這是和我的心違背,我要獨善其身就好了。因為這樣,佛陀一直提倡要行菩薩道,但是他們怕,避。「或見逼迫,強驅使作」。

⊙或見逼迫,強驅使作:我本樂小,而佛要我修大乘時,則非我所樂,故言強驅使作。

意思就是說,我(是)二乘人,我自己「本樂小法」,我本來就是只想要這樣就好了,佛卻是要我修大乘,這是佛陀的心願,希望我們能再向前前進,既斷煩惱了,應該就要入人群中去。這「非我所樂」,不是我喜歡做的事。這就如「強驅使作」,硬要驅使我去一定要去做,我就是沒興趣。

所以「思惟是已,馳走而去」。這樣想一想,還是不要比較好,我不想要投入人群,就是逃避。這是經過了思惟,我就只要獨善其身就好了。這就是貧窮子,這樣「左迴右旋」,就是閃避,他就是不願意投入人群。

⊙思惟是已,馳走而去:是窮子左迴右旋,默思惟忖,作定主意,決計往其他處,故馳走而去。

自己想「默思惟(忖)」,自己內心就這樣想。佛陀是這樣教,自己的觀念是這樣想。「忖」,自己惟忖這樣想。「作定主意,決計往其他處」,自己打定了主意,我就是不要入人群,所以我甘願,甘願往其他處,我還是決定逃離這個地方,所以叫做「馳走而去」,趕緊離開。「借問貧里,欲往傭作」。

⊙借問貧里,欲往傭作:謂與其懼畏受制於富貴之強勞作,不若安心於貧賤之自便。

甘願去較貧困的地方,去看看有什麼工作可以做。我願意去做其他,我就是不願意,進這豪富的舍宅裡。這就是他畏,「懼畏」就是怕,受制於富貴。在富貴中也不自由,他們這樣想,覺得這種強作,強迫我要去勞作,在富貴中,我若進到裡面,一定要有規矩,有制度等等,就是被人限制,這樣我不要。

所以「不若安心於貧賤之自便」。自己想要怎麼做,自己方便,這樣較自由,這就是貧窮者,他不願意。就如修行小法,就是覺得,我這樣就好了,要我進到人群中去付出,這樣我不要。這樣來來回回,還要修很多行,應眾生的煩惱、根機,就要去和這些眾生,去適應眾生,這很麻煩,而且要隨著眾生來回生死。所以他們很怕,他們不要,他們願意就是法到此就好了,不要再向前前進。

我們就說過了,法是我們心靈的寶藏,我們心靈的法,就是與天地宇宙同等的豐富。但是我們只想要守在這樣少少的,得少為足,知道一點點的知識,就不想要再向前進的智慧去精進。只是在淺淺的皮毛,這樣了解一下,以為「我已經斷煩惱了,我已經斷生死了」。談何容易啊!我們還是好好地,這輩子好好地將法入心來,我們不要再起心動念,這就是斷生死。

應該真正的大乘法就是希望,佛陀希望我們要修得很自在,來去無障礙。要來就來,要去就去,人生來去自如,這叫做「乘如是法而來人間」,叫做「如來」。如來,就是覺悟的人,來去自如,不離佛法。下面再接下來這段(經)文:

⊙「長者是時,在師子座,遙見其子,默而識之,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。」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》

長者這樣遠遠地看到那個孩子,那位貧窮子,他看到身影就認得了,趕緊叫人去把他找回來,很急。這在長行文我們都解釋過了。

⊙長者是時,在師子座:積財具德者之通稱,如須達長者等。心平性直,語實行敦,齒邁財盈,名為長者。

長者,長者就是「積財具德者」,有財、有德的人,都很具足的人,稱作長者。就如須達長者。這是古人的稱呼,有財又有德的人,年齡也有了,叫做長者。

「心平性直,語實行敦」。心常常這樣心平氣和,說話都是真實語,他說的話都很有信用,行動都是非常的端莊,所做的事情都是讓人很敬重,年齡也有了,這樣叫做長者。「遙見其子,默而識之」。這就是譬喻佛,佛萬德莊嚴,就譬如那位長者。

⊙遙見其子,默而識之:喻佛以妙觀諸法之相,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。於眾生界中識知此為已發大心之人,默而識之。

「佛以妙觀諸法之相」,佛陀展現了,「妙觀察智」來看,眾生的根機要施以什麼樣的法,來讓這些眾生斷了他們的疑,讓他們能信服。這就是妙觀察智,在「眾生界中」這樣的了解。

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,希望循循善誘,能讓我們的疑念斷除,信服的心能生起,好好地來接受,發大乘心。這是佛陀他用他的妙觀察智,來觀察眾生,來了解眾生的根機,這就是「遙見子身」的意思。「默而識之」,了解這個眾生,應該要用什麼方法,用什麼教法來施教,適才而用,適應他的根機,付出來教化他。「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」,開始趕緊要去叫他回來。

⊙即敕使者,追捉將來:世父日夜思子,見子身影便識。喻出世慈父,尋覓度生因緣,見機緣熟,自不放棄。

如世間的父親,日夜在思念他的孩子,看到孩子的身影,他就差不多知道,這是我的孩子。這是譬喻出世慈父,在尋覓度眾生的因緣,見機,他就能夠了解,這個機緣已經成熟了,不能再等了,所以要趕快,趕快付出,趕快找因緣來教育他,不能放棄。

佛陀的慈悲,為眾生的付出,就是在等待因緣。佛陀用(視為)一子的心情,來看大地眾生,但是,大地眾生,有很多不同的根機,有很多複雜的因緣,所以佛陀他就要找機會,找因緣。這個眾生是因緣成熟了,他的機緣,我要趕快,趕快用這個時機,用這個因緣去施教,去救度眾生,用救度眾生這樣來教育他。

我們現在常常看到我們慈濟人,現在在施教(時)也是,對富有的人,大家與他做朋友,介紹慈濟,讓他也能發一分心,這叫做教富去濟貧。為貧困苦難人,我們要趕快適時去幫助他,解除他的困難,同時我們也要逗教,啟發他的愛心。

像這樣,佛陀這是出世慈父的心態,叫做「尋覓度生因緣,見機緣熟,自不放棄」。這很重要,我們人人要用心。不是說,只有一個父親對一個孩子,出世慈父是一位父親,對五道四生的眾生,都視為一子,都是在尋覓因緣救度的機會。這就是我們要用心,學佛者,人人要心中有佛,佛心為己心,要學到這種程度。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。
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11月24日~

Комментарии

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