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 - 罪報既盡 復遇教化 - 第1756集 20240904 (ENG CC)

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【靜思妙蓮華】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 - 罪報既盡 復遇教化 - 第1756集 20240904 (ENG CC)

❤️觀看溫馨提醒:
1.取消英文字幕,請按一下「設定」(螺絲帽)圖示 ,點選「字幕」 → 關閉。
2.中英字幕版,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「下載」點入觀看。
3.若您需要搜尋本節目特定集數,請輸入:品名+集數

00:54⊙「謂眾生由瞋恨,忿恚蔽覆於心,歷事會理對境,常懷惱害于他,而無忍辱之行,是即名瞋恚心。」

眾生由於瞋恨,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養成這樣的習氣,就是煩惱無明,時時都是以我獨尊,自己想的,自己做的,都是對的。有與我不一樣的想法,不聽我想要做的事情,我就排斥掉他,這樣的心是不對。這種由瞋恨,我們忿恚蔽惡的心就會不斷,宛如火燒茶壺的水,不斷這樣一直滾起來。所以我們要將心冷靜下來,我想要做的不一定對方是願意,你太過分要求他不做,我不歡喜,那就這樣「忿恚蔽覆於心」,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心。

經歷了事,與理再不斷會合,會合事理,那就是這樣境對境,明理的人理事合一,不明理的人爭事奪理,我還是爭我的事,奪我的理。這人生心怎會平呢?所以我們要學習,要如何對事、對人、對道理,我們要明事理。要不然,我們凡夫心常常就會對境懷恨惱害於他,一直想、一直覺得我是對的,為什麼對方不要來迎合我?

這樣事與理就是偏一邊,爭自己,自然爭不到。偏不過來那就是懷惱害於他的心,僅僅一念之差,就「無忍辱之行」。叫我吞這口氣,忍這口氣,我哪有辦法,所以他就不斷地爭了,要忍很難。「是即名瞋恚心」,我們大家自己自我檢討一下,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瞋恚的心嗎?

聽到一個讓我很感動,長春杜伯陽居士,很多年前他來精舍,過了一段時間,心想常常看到這個人,好像很虔誠,每次都是夫妻同行而來,很虔誠、很謙卑。一直經過幾次之後,終於接近了,才知道來自長春,而這位那麼的遙遠,氣候,那個地方的氣候,冬天是很冷,慢慢了解那裡的地理形態。

他的虔誠,從開始發心立願,他那個地方他在做建築,將他整棟樓的當中提供出來,在那裡做慈濟人的集會,在那裡也開闢一個很大,很舒適的空間做(靜思)書軒。整理得很好而且很開闊,慈濟人集會,那個地方培養不少的慈濟菩薩。書軒,他整理得很乾淨,又是很有氣派。

聽到濟航居士從馬來西亞來,而他常常去長春,為了靜思(人文)為了書軒,互相觀摩彼此鼓勵,所以他們來往,要將靜思法脈在那個地方能夠人人了解慈濟的根源,所以他們志同道合。有一次,濟航去長春,那個時候剛好下雨,下雨,外面有泥濘,鞋底有染到土,要進去書軒。杜居士很有禮貌,很恭謙地就說,「您稍微站一下」。

杜居士就蹲下來,拿一塊布,將他的腳底抬起來,腳底就這樣為他擦,擦得乾淨了再進去書軒,這就是恭敬。凡事恭敬,做什麼事情畢恭畢敬,很詳細,這就是為了恭敬。書軒這個地方是一個神聖,希望人人要踏入這個地方,都有一個尊重心,這就是他的誠意。

聽說他就是這樣做,而且很虔誠,從這幾年來,早上晨語不曾一天斷了聞法,哪怕溫度下降,降到零下二、三十度,有時候三十多度,是零下。霜雪下得很厚,他也是同樣照常。因為他的誠意帶人,同樣這群菩薩都在精進,每天早上、每天早上都是來聽法。這樣風雨大雪都無阻,沒有停歇,從外面這樣來了。

又想到有一位居士,他就拿一支手機,他告訴我:「師父,我感恩您。」我說:「怎麼了?」他說:「不好意思,我要懺悔。」我說:「什麼事情?」他說:「早上在薰法,聽到師父說長春這群菩薩的精進,降霜雪,風雨無阻,他們一樣這麼早去聽法。」他自己內心想:那個地方如果降霜,零下幾十度,難道真的大家那麼精進呢?」

一次他專程去長春,去住在飯店裡,一大早三、四點,他就去找,「哇,果然前面有人在走,方向就是在那裡。」他低頭看到地上,雪印就是走過,雙腳走過霜雪,大雪,腳印有這麼深,他將那個足跡拍照回來。他說:「我想要去印證師父說的,有沒有實?所以我向師父懺悔。」

我就問他:「結果呢?」他就那支手機給我看,就是這樣,「很精進,步步的足跡很分明,很佩服。」他也真正進去了,「唉呀,不少人呢。」這就是他見證菩薩精進。這個訊息給我,我也很歡喜,有一群很精進的弟子在遙遠的大陸長春,冰天雪地還是在精進,安慰了,很歡喜。

又聽到的,更加歡喜,就是杜居士從認識慈濟,決心走入慈濟。他回去長春去號召,很誠懇地邀請了三十九位曾經跟他有過「打結」,就是過不去的,而且還是他有得罪人的,面對著這三十九位,誠懇地懺悔,「懺悔,我過去有得罪到你的,過去等等等等。我從現在開始,我現在在做慈濟,臺灣(慈濟)我去過,看到的我感動、我發願,我就是要開始做慈濟,我再也不能像過去,我要重新開始,過去的我一切皆懺悔。」

我聽我更加感動,這就是真弟子,很貼心,很精進。離師父地理上是那麼遠,但是與師父的心是那麼近。現在我在說話,應該他們也在那個地方聽,也是在精進。總而言之,聞法精進,人的過去都有習氣,有習氣若懂得改,就是回歸我們本具的佛性。只是我們人人過去就是這樣懵懵懂懂,你有你的道理,而我有我的想法,我希望你就是來配合我的想法。「歷事、會理」,經歷了多少事情,就來會合我想要做的,這樣我就歡喜了,這種勉強別人讓自己歡喜也不對。

所以說來心念一轉變,就沒有瞋恨的心,就沒有忿恚蔽覆的心,就沒有這些無明、憤怒在我們的心,就沒有了。不論過去如何經歷過來,我們若懂得會理,體會、曉得、了解,道理是這樣,我們應該要改過來就改過來。這個環境是這樣,我要往正面的這個方面。過去有錯誤的,我趕快改過來,這時不改,又是要等何時呢?

勇敢,勇敢就是懺悔,懺悔也得要有勇敢。改過過去,面向未來,這是叫做「皈」。不論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那個「皈」字就是反黑歸白。我們皈依三寶,這個「皈」字,平時比較沒有在用,但是皈依三寶這個時候,總是很特殊的皈依,反黑歸白。過去的錯誤將它反過來,現在面對的是清白、光明的方向,這就是我們真正入佛門了,行菩薩道就是要這樣,改往修來。

所以不可再有這些歷事,一直「會理」、一直「對境」,覺得我有我的道理,只是執一個「理」;那個理到底真有理或無理,是公理還是私理呢?我們要很小心。所以若對準了真理,那就沒有懷惱害他的心就沒有了,就沒有說凡事不要忍耐的行動,常常與人衝突就不會。我們若了解瞋恚的心,自然就會自我警惕,大家要很謹慎小心。昨天說的經文,我們來複習一遍。

21:33⊙「得大勢!於意云何?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?則我身是。」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那位常不輕菩薩,你們知道是誰嗎?不是別人,就是我,釋迦牟尼佛。所以接下來再說。

22:05⊙「若我於宿世不受持、讀誦此經、為他人說者,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意思就是說,我若是過去宿世以來的時間,我若不是受持、讀誦這部經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,我讀誦之後,若沒有為他人說,我就無法這麼快,「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我沒有這麼快就能夠成佛。再來說。

23:04⊙「我於先佛所受持、讀誦此經、為人說故,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我就是過去在諸佛,經歷很多的佛,前面的佛很多,我經歷過了,受持、讀誦這部經。我時常為人講這部經,所以我很快,快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解說經文的意就是這樣。其實只是這段經文之前就要說很多天了,因為內含的道理實在很深。

要如何做人、待人接物?前面說過那一段,不論人家對我們怎樣的態度,我們還是同樣用一個謙恭、敬禮、讚歎,「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能夠成佛。」這麼的簡單,面對著很多的複雜,他就用這麼簡單去面對,這就是修行的過程。釋迦牟尼佛過去世這樣經過的修行。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過去是如何修,這樣才是真正叫做「學佛」。接下來這段經文,開始又這樣說,來。

25:23⊙「得大勢!彼時四眾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以瞋恚意輕賤我故,二百億劫常不值佛,不聞法、不見僧。」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這要聽清楚,佛陀前面的說一段落,再接下來再呼喚得大勢菩薩,那時我為「常不輕」那時。四眾,威音王佛那個時代,那就是在像法那個時代。

26:37⊙得大勢!彼時四眾――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:於是威音王佛,像法之世道中有男女四眾。

威音王佛的佛法在像法,那時同樣有四眾,學佛的人。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四眾名稱佛教徒這些人,在威音王佛那個像法世中,這樣這些男女四眾,雖然名稱逢到威音王佛的教法,但是真的不受這個教法的教導,所以他們在瞋恚意輕賤,輕賤我。

28:04⊙以瞋恚意輕賤我故:名稱學習佛所教法,但劣習難改,依然惡口罵詈,及以打擲,輕相。

釋迦佛就這樣述說那個時,那些比丘很輕賤,輕賤「常不輕」,因為他們面對著「常不輕」,是用這種瞋恚,這個罵,辱罵或者是打,或者是追、趕這樣的態度。那些不守法、規矩的比丘,他們沒有佛法在心,身形是佛教徒,是出家眾,但是心沒有修行的心。常不輕就是希望去度化,用恭敬禮拜的方法要去接引,卻是遇到這樣的態度對待,這就是那個時代。

所以「名稱學習佛所教法,但劣習難改」。那些人四眾,雖然名稱是佛教徒,卻是惡劣的形態就是沒改,這種「名稱學習佛所教法」,但是劣習難改,依然與在家人一樣,「依然惡口罵詈」。所以「及以打擲,輕相」,輕視常不輕,表出這種的形態。

就像這樣,這些人在那個時代,這樣對待常不輕,這些人過後,「二百億劫常不值佛、不聞法、不見僧」,因為他們的心對常不輕不敬重,又是生起那種輕蔑、輕視,還是侮辱他等等。這是剛強的眾生。

31:26⊙二百億劫常不值佛、不聞法、不見僧:經歷如許多時,以輕僧故而不信法,以慢法故而不敬佛。以是業因緣,二百億劫不識遇三寶。
38:23⊙「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。畢是罪已,復遇常不輕菩薩,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40:09⊙由聞佛名,下一乘種,復遇教化菩提,如是善報。以是義故,上慢尚成遠因,聞信寧無現益。
43:07⊙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:此明毀謗者得善惡兩報,毀打之報。由毀謗罵詈故,千劫盡地獄極惡之苦報。
44:43⊙畢是罪已,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地獄罪報畢,以宿曾聞,罪畢復遇。
45:42⊙四眾比丘等雖身為佛徒,乃輕賤真能奉法者,故其果報即以多劫不逢三寶為報。蓋必有如是之離善友緣,始能三毒增上,惡業重重,以造成是千劫無間獄之苦因。
48:39⊙故無間獄之苦報非酷,而不聞三寶名之報乃為真酷,以勝緣既絕,斯覺路永斷也。
~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1月2日~
※全文及中英字幕影片: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...

Комментарии

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