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倒裝詞」5個必要特徵。你知道台語「鬧熱」其實不是「倒裝詞」嗎?/【台語誶誶唸】第40集

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「倒裝詞」5個必要特徵。你知道台語「鬧熱」其實不是「倒裝詞」嗎?/【台語誶誶唸】第40集

在短短15分鐘能講的有限,我的目標是讓大家聽得懂。我採用的是「循序漸進」的方式,借每個例子不斷重複,這是我自己也覺得很受用的學習方式。有時候這樣一開始很生硬的東西,會突然在重複幾次後,突然撞開了那扇腦門。

古漢語中出現「人客」,裡面真的是指標準意義上的「客人」的實例,其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多。古漢語在很多方面很呆板(如聲調),但偏偏在語法結構上卻有較高的靈活度。這也是為什麼偶然會出現「字倒過來寫」的例子,但,那些「倒過來寫」的字,經常還是屬於「偏正結構」,修飾詞依然是擺在前面的那個字。除非那是「並列結構」,那就沒有修飾詞的問題,哪個字寫前面,純屬習慣問題。如「風雨」應該沒人習慣寫「雨風」,除非是寫歌詞的時候,為了押韻、或為了讓「雨」字避開高音(很難唱)而這麼寫。

也因為古漢語語法結構的靈活度,於是在某些語境下,「偏正結構」的複詞,尤其當兩個字是同詞性的時候,很容易讓二字的「語法從屬關係」變得模糊,進而可以忽視,因此變成「並列結構」的屬性。以影片中「賓朋滿座、客人盈門」來看,除了是整體句型表述重點在於「人多到爆」的意象,且又因為「賓朋」在此是很明顯的「並列結構」,於是跟在後面的「客人」很容易也跟著傾向跟「賓朋」成為同屬性詞彙。

那「賓朋」作為「並列結構」,可以寫「朋賓」嗎?可以啊,只是當俗用順序改變,大家會不習慣而已。

但在某些語境下,當「賓朋」在句型中擔任敘事重點,此時「賓朋」也可能會變成「偏正結構」。例如「設宴迎賓朋,賓至而朋來」。這時候「賓朋」毫無懸念肯定是「偏正結構」了。「賓」明顯是在修飾「朋」了。相信你們看完影片不會再問為什麼不是「朋」修飾「賓」吧?因為古漢語只有「偏正結構」,「偏」,也就是修飾詞,永遠是前面那個字。

上述兩句例子是我用湊的,也許不夠嚴謹,也沒考慮平仄,但應能表達我想說的意思。判斷古漢語的語法結構,要依照不同的語境、句型做判斷,很難有一套通用的標準(也許有,只是我還沒學到)。

在「偏正結構」與「並列結構」這個基礎概念建立好之後,即使還沒往下深談,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完全理解,那些古文裡「顛倒過來寫」的詞組,為什麼不是「倒裝詞」了。

另一個我在影片中舉的例子「天高地厚,跼而蹐之」,因為不是影片主題,所以在影片中沒有特別解釋清楚。我只在螢幕露出一行字「省略大主語的小主語加小謂語」。我相信很多人會看不懂。我曾經因為網路某些自稱「漢學專家」但其實完全看不懂古文的老師一天到晚拿古文亂解釋騙人,而氣到想教大家認識古漢語。後來想想也冷靜下來了,我哪來夠格教呢?我的程度只夠讓自己不被騙而已。所以這句古文我就在此補充一下那句被省略「大主語」是什麼就好。

這句古文意思若照「後漢書」的詮釋就很清楚了:「天高不敢不跼,地厚不敢不蹐」。如果把「天高地厚,跼而蹐之」這句古文用白話重說一遍(非翻譯),意思是「天很高,地很厚,不得不謙卑小心一點」;我加了「不得不」是想強化那種被震懾的不安跟小心的感覺。這裡遺失的「大主語」是整個語境的「主人」或說「主場景」,由於文字是由「天、地」開頭,所以這個「大主語」也許可能會是「宇宙」或「世界」之類的。用白話文說會是:

「在這個世界上,天很高、地很厚,不得不謙卑小心一點」。

加上「大主語」之後,那麼「天高地厚,跼而蹐之」整句就變成整體結構的「大謂語」。主謂語,貌似複雜,但你把它想成有點像「大集合跟小集合」的俄羅斯套娃概念,其實就不難懂了。總之,整體看來,這句古文的確完全無涉「倒裝詞」或「修飾詞後置」等問題。

回來說「倒裝詞」。

所有被誤認當成「倒裝詞」的錯解,幾乎都從古文堆裡「看圖說故事」抓了就來講了。有些很搞笑,有些則不能怪人家誤會。例如「鬧熱」便是一例很容易讓人誤會的「偽倒裝詞」。古漢語的「鬧熱」是先出現的;近代才改寫成「熱鬧」。台語自然是直接借了「原版」的「鬧熱」。「鬧熱」二字是很奇異的「並列複詞」,二字組成了一個全新詞義的複詞。既不是說「熱得很鬧」也不是說「鬧得很熱」,而是出現一個完全不同於二字原始字義的新組合詞義。

要附帶說明的是,台語的「鬧熱」是直接從古漢語來的,承襲古漢語的「並列結構」。但現在中文的「熱鬧」跟古代意思已經有點不一樣了。近代中文的普通話,有出現一個(以我自己的話來說)漫長的「語法偏正化」的變化,也就是說,原本不是「偏正結構」的詞組,逐漸變成開始強調「語法從屬關係」,於是許多詞彙都變成了「偏正結構」。近代中文的「熱鬧」在許多情境下,會傾向是「偏正結構」,而台語的「鬧熱」則和古漢語一樣,保持原來的「並列結構」。「語法偏正化」的過程約莫從元朝開始,直至白話文興盛後越來越明顯。所以現在中文說「熱鬧」會顯鮮明是「熱」在修飾「鬧」;但台語的「鬧熱」二字則是平等關係,跟古漢語一樣,二字聯手組合出一個意思,沒有大小姐跟婢女的關係,且如我影片講到的,「鬧熱」此二字再發展下去,很快就完全會變成「固定詞組」了。

如果說「鬧熱」是誤會一場,相比起來,「咒詛」則像是一場鬧劇了。之所以稱「倒裝詞」,它必須跟原本的「偏正複詞」意思一樣才對吧。而當台語的「咒詛」都已經發展出不一樣的意思,變成「發誓」了,那很明顯就是「借詞的再語義化」。而「咒詛」的狀況跟「鬧熱」有一點很像的,就是台語是直接跟古漢語借詞的,借的就是「咒詛」這個詞。是「原裝」不是「倒裝」。只是後來意思變了。而「詛咒」這個寫法,是近代才出現的。

影片末段,那個關於「雞母」的古文。「雞伏鴨卵,雛成入水,雞母隨岸呼之」說的是一種經常發生在農村的小事。有時為了方便,會讓不同鳥類去孵「不是自己生」的卵。通常母鳥不會發現,直到蛋孵化出來才有可能發現「疑,怎麼不對勁」。但更多時候,鳥類的母性還是會把孵化後的「不是自己生」的孩子當成自己的。這篇古文說的是,雞孵的是鴨的卵,但當小鴨出生後,跑進水裡,這時雞媽媽只能在岸邊叫啊叫。因為雞沒辦法入水啊,雞的羽毛跟鴨不同,雞的羽毛不防水。當然孵蛋的有時候也會是公鳥,但這篇古文顯然是將角色定位在「母親」。

當酸民選擇拿這篇古文來主張文中的「雞母」就是台語的「倒裝詞」時,他是否連這短短幾個字的古文都沒有先稍微看過嗎?或者他其實根本也看不懂?他不知去哪裡搜尋到「雞母」二字,不明所以、不知所謂,就直接剪下貼上,拿來找我吵架了。

這是在羞辱自己的智商,也在浪費別人的生命。

看完影片後,你們應當能理解。會堅稱「古漢語有倒裝詞」四處找人吵架的人,本身肯定是個十足的門外漢。一個人如何能對自己分明外行的事,表現出那麼迷幻沒道理的自信?你對你自己「連一天都沒有探索過」的陌生專業,為何會有那麼巨大的自尊與「沒有理直」的氣壯?

我不懂。

我期待台灣民間的「文化人」可以真正落實在文化的耕耘與研究上。而不是老想著煽動民族情結,滿口癡迷荒唐,只想偷懶耍花招騙人。文化研究的本質,最起碼最起碼,是要看書,對吧。看書是最底限。再更進一步,是要問人,請教人。去承接那些比自己更懂、更有知識含量的人所有願意分享的知識。經由這個頻道幾年下來,所有「流經」我身上的知識,多少都滋潤到我原本很脫水、扁平的腦細胞。而我每做完一集,都很慶幸自己有成功「交件」,沒有把這些都帶進墳墓裡。

「古漢語沒有倒裝詞」我相信任何一位中文系教授都會知道。如果你對我這集影片內容有任何疑慮,你可以做兩件事。你可以跟我討論,不懂也可以問,如果對我非常不信任,你可以拿影片的內容,去問任何一所大學的中文系教授。只要是中文系,外國的也可以,因為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基本常識。

近來本頻道突然出現許多「玻璃、聖母」,隨便一句話(包含介紹台語表達憤怒的語言)都能觸動他們高端的道德譴責,深怕我的影片導致他們的小孩會學壞,他們的小孩會崩壞,他們的婚姻會破碎,他們的樂透不會中,之類的。進而紛紛去檢舉我的影片。當然最後我的影片也沒被怎樣,因為那些檢舉都非常無腦。所以我還是得在這裡說明一下,影片中有一段介紹「分辨倒裝詞的建議方法,我用了「藍底黃字」的「for Dummies」,如果不熟知美國文化的人,或許無法理解這句「for Dummies」」並沒有貶義,沒有一個美國人會因為這句話而覺得被冒犯;甚至印上「for Dummies」的書都賣得特別好。何解?難道買這些書的人都承認自己是「Dummies」嗎?因為這句「for Dummies」的意思是「再笨都看得懂」、「再笨都學得會」。這是一種「文化」,台灣作為一個多文化共融的國家,我引用這個文化語彙,是一種幽默、一種設計。但難保有沒常識又想抓住我一點什麼來做文章的酸民,又來耍嘴。我就先在這裡說明,到時候來罵這件事的,我直接封鎖。

我因為這個頻道得罪太多人。他們不敢也無法用「知識與真理」與我對話,只能用這類糟糕的行為試圖為我帶來各種的「不方便」。那些拿「我的影片會傷害小孩」當藉口對我實施報復的酸民們,他們自己的行為難道小孩都不會看著學嗎!而面對教育部強權又不仁的惡劣行為,他們又突然變成溫良恭儉讓的順民,在這個大冷天裡,躲在被窩裡安靜無聲。

Комментарии

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